未成年儿子足浴店花7800做全身SPA,父亲带记者上门声称敲诈

 2021-11-17 00:25:41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未成年儿子足浴店花7800做全身SPA,父亲带记者上门声称敲诈


没想到,有一天《1818黄金眼》也“翻车”了。

前段时间,《黄金眼》收到了一条求助信息。

市民老章火急火燎地找到节目组说,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小章被诈骗了两三万。


好家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当口还整这出,必须给章家父子一个公道。

于是节目组一行人马上动身和老章碰头。

结果呢?

......

知道真相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起因是,儿子小章说要买手机,但是没有钱,就向父亲老章要钱。

老章觉得不可能,因为小章16岁就开始在餐饮店做服务员,一个月三四千工资。

这都打工有两三年时间了,也没上交过一分钱,工资去哪了。

追问之下,小章才说,在梵宫足浴店被人敲诈了。
他在那家足浴店消费了两万多,消费的时候还未满18周岁。


现场老章给节目组展示了儿子的身份证。

2003年出生,确实未成年人。


但是当记者见到小章后,不淡定了。

这抬头纹,这眼神,这刀削般的脸庞,这是未成年?


用姜文的台词说:你真的八岁?


可身份证确实明明白白,在今年9月份之前,他就是未成年。

所以该维权还是要维权。


于是记者和章家父子就来到了涉事足浴店。

“梵宫足浴,请上六楼”。


记者说明来意后,足浴店的工作人员也很懵:

“你看这个小伙子是多大了,说实话我们看的就是二十来岁左右,也不可能每个客户进店,我们查一下身份证。


确实,正常营业的情况下,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消费是没有问题的。

不满20岁的,大概率也没条件上这种地方。


那会不会是被诱导了,或者被别人拐去的呢?

并不是,小章说,就是觉得好玩,自己去消费而已。


甚至小章直言,还有几次,是自己要求加钟。

这一下老章不淡定了,儿子嘴笨也就算了,两三万的账单可不能跑。


“足疗店到处都是,洗脚不就200多块钱么?啥项目那么贵。”

对呀,根据梵宫足浴的价目表来看,最贵的项目也才699元。


那3000块、2000块的支出是什么?而且账单明显已经付过699了。


此时,小章才畏畏缩缩地说:不仅是按头,是全身SPA。


这,合着大家都在装糊涂。


那既然大家都知道,足浴店老板也同意全额退款,《1818黄金眼》的记者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但万万没想到,反转又来了。

根据店内账单显示,小章说在这家店消费两三万,实际账单才7800多元。

剩下的钱去哪了?

在节目最后,老章淡定地告诉记者,剩下的钱是儿子在另外两家店消费的,现在正在协商退款。

不得不说,这俩父子真够绝的。

硬生生从商家那里赚到了回头钱。


当然,这些足浴店退钱这么果断,肯定是有原因的。

只能当地执法机构去调查了。

其实从法律上说,在一些场所,本身就明确规定了要悬挂未成年人禁止出入的标志。

而且未成年人消费金额较大,与年龄不相适应的,行为应归属无效。

作为商家也必须履行国家法律法规,并不是可以凭服务人员的目测来判断是不是未成年人的。
如果商家只想着赚钱,故意忽略事实,那更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潇湘晨报曾报道过一起17岁留学生花光学费的新闻。

说的是,陕西西安的一位王姓家长,为了送17岁的小王留学,在其名下存了30万学费。

没过几天王爸就发现,小王竟然穿了一双8000块的鞋。

再一查银行卡,30万学费花了个精光。

而消费的项目也令人惊讶,酒吧、KTV,还有大半夜购买的女仆桌游服务。


“究竟玩的什么游戏,一天就能花六七千元?”王爸很不能理解。

他追问孩子有没有什么不雅行为,孩子不肯回答。

但是懂得都懂。


还有云南的未成年人小森,一连四天吃住在酒店。

最后结账,消费明细多达130项,消费总金额15559元,折扣金额1034元,应收金额14525元。


小森家人认为,未成年人不应承担责任。

对此,酒店表示他们并不知道小森是未成年人,他身高超过1.7米,看着就像个成年人,自己也没说是未成年。

而且查房时,他们发现小森没有身份证,就要求他结账离开,但小森说晚上父亲会来接他。

既然这样,那肯定要抓住挣钱的机会。

结果没等来父亲,等来了警察。

不过,这些家长以儿子未成年为理由维权,却闭口不谈儿子的行为,也不妥。

即便追回了7800、追回了30万,也不见得就是一个美满的大结局。

就像评论区说的,不回家教育自己的儿子遵纪守法,而是去帮着儿子一起“装傻维权”。

也不知道该说这爹厉害,还是不要脸。


而且这对店家来说也不太公平。

在这里享受了服务,又把钱要回去。


再者,虽然未成年消费确实需要被监管,但事件中的这几位,都是只差几个月就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参加工作两年。

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也该为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了吧?

这么大的人了,又不是没有行为能力,难道还分不清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怎么好意思跟着父亲来要钱?

更何况,如果所有未成年觉得好玩而去消费都可以挽回,那他们会长记性吗?

并不会,反而会更加放肆。

曾经钱江晚报就分享过两个孩子自残的案件。


一个是14岁的孩子,沉迷游戏充值,一开始看危害性也不大,也就没再管,结果有一次孩子饭都不吃,就责骂了几句。

没想到孩子转身就走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自己左手腕砍,连砍6刀,刀刀见骨。

另一个孩子也是从小百依百顺,发生什么事,都是家长买单。

结果考试时,也任性地拿手机玩,被学校处罚。

眼见家长不管用了,孩子直接选择跳楼。

有句话说,孩子越是不懂人间疾苦,越容易走上一条布满陷阱的路。

小时候不懂事,纵容孩子犯“熊”,以后再补课,代价会高上许多,还不一定有用。

因为对很多孩子来说,有些代价,那只是一个数字,根本意识不到数字背后的苦累。

渐渐地,也忽略了珍惜、感恩等等品质。

当“未成年”成为挽回成本的资本,这种是非颠倒的观念比未成年花钱行为本身更为可怕。

等到有一天,真正步入社会,肥皂泡被戳破,“熊孩子”如何承受社会的拷打。

只看到孩子做了什么,不看孩子为什么做,除了产生矛盾和越来越多的负债外,还能剩下什么?


就像新闻中的小章,16岁出去打工,至今两年没有任何积蓄。

这说明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为他做过任何未来规划。


每天上班打卡,下班足浴。

当一个人被内心的欲望裹挟,只会成为迷途的羔羊。

而且这足浴的爱好,还不一定是从哪学来的。
托尔斯泰曾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确实,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有迹可寻的因果。
他的因,在家庭,他的根,在父母。

孩子的行为,其实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尤其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父母的以身作则更加重要。

毕竟,谁都不愿看到自己的下一代,双眼空洞,声色犬马。


所以,帮孩子“平事”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也应该委婉地给孩子指明一条路,做一个榜样。

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成为那样的人。

别让他们在花花世界里,浑浑噩噩地过一生。


另外17岁的小伙子沉迷足浴变大叔,大家真的不害怕吗?

一边掏空身体,一边掏空钱包,这不是享受,而是噩梦啊。

还是要讲文明,树新风,享受知识的充盈,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