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9月3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文件一发布,就让“跨境汇款”成为舆论焦点。 大家最敏感的点在于:草案明确规定,单笔向境外汇款金额达到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金融机构必须核实客户身份,并随款传递相关信息。 不少人因此担忧,外汇是不是又“收紧”了?其实,这次新规更多是将反洗钱(AML)的底层要求细化落地,并与国际标准接轨,而非单纯限制个人换汇或对外汇出。 四大关键点跨境汇款的门槛写清楚了
草案规定:客户办理境外汇款,金额达人民币5000元或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时,银行需严格核实汇款人身份,确保资料真实无误,并将姓名、账号、住址等信息随款传递给境外接收行(通常通过SWIFT系统传送)。若汇款人没有该行账户,还要补充证件号码、联系方式等可追溯信息。
“随款传递+可追溯”是硬性要求
不仅汇款行要负责,中间行和收款行也必须确保信息完整。资料不全的,可以暂停或拒绝办理;境外来款信息缺失的,还要要求对方补齐。同时,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至少保存10年,确保跨境资金流向有迹可循。
大额现金不再“一刀切”解释来源用途
对境内柜面服务,如现金汇款、现钞兑换、实物贵金属交易等,草案设定了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1万美元的尽职调查标准。但不同于旧规,不再要求“单笔超5万就必须登记资金来源/用途”,而是改为“风险导向”。也就是说,高风险交易才会被重点核查。
覆盖范围大幅扩展
不仅是银行,支付机构、预付卡发行方、网络小贷等也被纳入反洗钱义务范围,必须履行KYC(了解你的客户)、信息留存和随款传递职责。这与国际上将“非银行支付”纳入旅行规则一致。
为什么是“1000美元”?
很多人疑惑:以前不是说“1万美元”吗?怎么现在变成“1000美元”?其实,这里有两个不同概念: 两者在现实中会叠加,但并不是同一规则。正如官方媒体强调的:“1000美元以上跨境汇款需传递真实信息,并非新增要求”。 交易类型 | 新规前 | 新规后 | 学费汇款(5万美元) | 一次性汇出,材料齐全即可 | 不变,仍需提供完整证明 | 生活费汇款(1万美元) | 可能无需详细说明用途 | 需声明用途,可能要求提供消费凭证 | 5000元以下小额转账 | 基本无审核 | 仍可能被拦截(若系统识别风险) |
对在美华人的影响
对于需要从中国汇款到美国的家庭,这项新规的落地有几方面直观影响: 合规路径依然畅通
无论是汇学费、生活费,还是支付医疗账单、赡养父母,只要手续齐全,依然可以顺利办理。但“人、账、用途”要保持一致,信息更细致透明,减少在美国收款行被卡的风险。
“分拆转账”行不通了
如果多人频繁小额向同一境外账户汇款,或用途与身份不符,都会触发系统风控,甚至可能被拒绝或上报为可疑交易。灰色通道(地下钱庄、虚拟币OTC等)风险更高,资金可能被冻结。
美国银行更“挑剔”
美国银行早已执行旅行规则。对于来自中国的来款,只要报文信息完整清晰,就更容易放行;反之,可能被退回或要求补件。
给汇款人的实用建议
如果近期有汇款需求,可以提前准备好: 资料完整: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收款人姓名及账号、SWIFT/BIC、分行地址等。 用途凭证:学费账单+录取通知书,医疗账单+合同,房租合同等。 保持一致性:汇款人信息、收款人信息、用途凭证要前后一致。 避免高频小额:一次性汇清,避免“蚂蚁搬家”式操作。 时间预期:草案还在征求意见,预计年内可能正式落地,银行还需升级系统,提前规划更稳妥。
对在美华人家庭来说,跨境汇款的新规并不是“收紧外汇”,而是让交易链条更加透明和规范。合规路径依旧畅通,只是材料要更完整,信息要更一致。换句话说,按规矩走,反而更省心、更少被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