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Omicron被「加拿大邮件传染」这东西易带病毒,你知道该如何防护吗?

 2022-1-17 21:28:38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最近北京确诊的一例Omicron病例溯源非常诡异,患者竟然是被一封来自加拿大的邮件感染的!


据国内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月17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的行管负责人通报了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列Omicron确诊病例的溯源情况。



这位患者1月13日出现嗓子痒的症状,1月14日出现乏力、发热症状,1月15日肺部CT未见新冠肺炎典型表现。


但是,综合1月14日、15日、16日病例标本的核酸检测CT值的变化,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医院方面初步判断病例处于感染的早期阶段。


随后,有关方面尝试对该病例溯源,结果发现患者在发病前14天内都没有离开过北京,接触的各类风险人群也无法和患者的轨迹重合。



对患者的冷链接触史排查后,结果也全是阴性。


但是,患者自己表示,因为工作的原因,所以会经常收发国际邮件,最近就曾收到过一封从加拿大寄出的邮件。


据负责人称,这封国际邮件于1月7日从加拿大发出,途径美国和中国香港,于1月10日到达北京。


之后发生的事就很可怕了:


据悉,这封邮件在送到患者手上前,曾于11日分别在快递公司的北京口岸和海淀区中关村的末端网点经历过两次消杀。



然而,患者1月11日收到邮件后,13日还是出现了症状。


“相关部门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内表面2件以及文件内纸张标本8件,经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并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此外,采集同一来源发往另一地点尚未拆封的国际邮件环境标本54件,检出5件阳性,其中外包装阳性1件和文件内纸张阳性4件。”


疾控中心实验室还发现,检测呈阳性的Omicron病毒与最近国内报告的Omicron变种毒株存在差异,和去年12月北美和新加坡等地分离的部分毒株相似度较高。


所以基本坐实了,感染这位患者的Omicron病毒是搭了邮件的“顺风车”,漂洋过海的。


在确认溯源结果后,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称,目前北京北京邮政快递业一线从业人员实施分级分类定期核酸检测措施:


在14天内北京无确诊病例情况下,检测频次为21天一次;在14天内北京出现确诊病例情况下,检测频次为10天一次;


第一时间接触国际邮件快件的从业人员每周至少检测2次,进(返)京核酸检测执行北京市统一规定。


一封小小的邮件,谁会知道里面竟然藏着这么可怕的病毒?而且,这还是经历过数天的空运,多次消杀的结果,收信人还是不幸感染。可见Omicron变种有多顽强,传播能力有多厉害。



住在北美的各位,几乎每周都可能受到来自政府、电信公司、银行或私人的信件。不管是寄件人也好,还是邮局、邮递员、快递员,谁能保证其中每一环都是健康的?



就在1月7日,Canada Post才表示,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人员配备出现问题”,各分局只能调整运营时间,或关闭邮局。



和其他必要企业一样,加拿大邮政爆发疫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包裹延误事小,收件人各种小心谨慎,结果最后还被邮件感染,那可就太冤了。


去年10月份,澳大利亚国家科学研究组织(Cisro)在实验室测试了新冠病毒在不锈钢、棉花、玻璃、乙烯基、钞票、纸张和塑料等物质表面上的持久性,以评估环境温度对病原体存活的影响。



研究人员用模拟感染人类分泌物的液体将新冠病毒污染了上述物质。


结果发现,在20°C的环境下,除棉花外,所有表面在28天后仍检测到大量病毒。而病毒从棉织物中消失的速度要快得多,研究人员推测这是由于吸收现象造成的。



而在30°C环境下,病毒在钞票、塑料、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可存活7天,在乙烯基和棉花表面可存活3天。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疫情严重,很多小伙伴窝在家中不敢出门,靠网购购买日常商品。那么如何防止包裹和邮件传播新冠病毒呢?

首先是取包裹邮件前,做好个人防护,包括:戴好口罩和戴上一次性手套。

其次取包裹是,避免和他人太近接触,有些小伙伴在公寓里取邮件包裹时,会遇到其他人,最好保持距离,甚至过一会没人时再来取。


再次是打开包裹时最好选择家中一个比较冷僻的角落,也就是人员不常呆的地方,比如车库啦,或者家门外。

之后就是对取出的每件物品进行消毒和安放。

然后拆开包装箱,涂抹掉地址等个人信息,将包装箱丢弃到回收垃圾桶中。

最后当然就是丢弃掉一次性手套,洗手啦,要注意吸收应不少于15秒,尽量让手的每一处都洗到。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